社会·生活|海外·华人|报道·综述|外交·评论|来稿·选登|情感·世界|休闲·娱乐
 

 

 

 

 

 


 

 


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一缕永远无法割舍的情怀

──
一群曾在俄罗斯生活过的中国“孩子”聚会侧记

 


本报首席记者

 


   
在莫斯科东北约300公里处有-座不起眼的小城,半个多世纪以来却成为一群中国″孩子″魂牵梦绕的地方,它就是俄罗斯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那里有他们童年的梦境、少年的欢乐、青春的爱恋、中年的苦涩和老年的回忆。

    2003年初春的一天下午,在北京木樨地-座高级公寓内,记者应邀参加了这群中国″孩子″的聚会。聚会是在李富春和蔡畅的女儿李特特家举行的。刚-走出电梯,记者就听到从-间敞开门的房间里传出-阵阵孩子般的欢声笑语,这群″孩子″最小的60多岁,最大的已年近80。叫他们″孩子″,不仅是因为他们童心未泯,更因为他们是来重温儿时旧梦的。这些久未谋面的老人用俄式礼节热烈拥抱,人人操着一口地道而流利的俄语,这并非刻意的,而是因为对于这些在苏联出生或长大的老人来说,用俄语比用汉语交流要容易的多。在客厅的一张大餐桌上摆满了五颜六色的俄式冷餐,就连饼干和水果糖都是俄国产的,尽管这些糖果饼干远不如中国的精制可口,但它们却可以把这些老人带回遥远的童年,带进国际儿童院的日日夜夜。

    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是-所非常特殊的,可以说人类历史上不曾有、今后也不可能再有的教育机构。该院正式创建于1933年5月1日,其全称叫″伊万诺沃斯塔索娃国际儿童院″,是-所由苏联创办的专门抚养、教育世界各国共产党人和烈士后代的学校。许多国家共产党领导人的子女,如意共陶里亚蒂之子、西共伊巴露丽之女和南共铁托之子等都在这里学习和生活过,几十年来,该院培养了来自世界五大洲30多个国家的2000多名儿童,其中来自中国的孩子最多,据不完全统计,先后大约有100多人在此接受教育,包括毛泽东的儿子毛岸英、毛岸青和女儿李敏,刘少奇的儿子刘允斌和女儿刘爱琴,朱德的女儿朱敏,以及林彪的女儿林晓霖等等。

    这群中国″孩子″的父辈有许多人都曾是神州大地叱咤风云的人物,在外人看来,他们是幸运的,但幸不幸运只有他们自己心里最清楚。他们-出生就是″革命的包袱″,在小时候,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没有得到过父母的爱抚,没有享受过家庭的温暖,甚至长时间不知道自己的父母是谁;长大后,他们的父母打下了江山,但不少人又另组建了家庭,使他们中有的找到了父母却又失去了父母,回到了家却又不得不离开这个家,来到了祖国却又含泪离去。新中国成立之后,这些中国″孩子″陆续回到祖国,但是由于语言上的障碍、生活环境的不同和中苏两国间巨大的文化差异,以及家庭的变故等,使这个不谙世事的特殊群体显得与新的环境格格不入,而陷入深深的惶惑之中。王小竹,记者曾在莫斯科专程拜访过的一位老人。他从出生,到国际儿童院,到大学一直生活在苏联,1957年在莫斯科建筑学院毕业后,当他满怀喜悦平生第-次回到祖国时,才发现父母双双被打成右派,受到牵连的妹妹被剥夺了上大学的权利,此后国内日趋严峻的政治形势使他彻底绝望了,终于在1961年含泪离去,重返苏联并在那里取妻生子定居在异国他乡。

    这些革命的后代,从来到这个世界那天起,就注定了一生将同潮起潮落的革命洪流和风云变换的国际局势紧密地联系在-起,他们时而被推上浪尖,时而被掀入谷底,他们曾享受过别人不曾享有的特权,也曾经历过别人不曾经历的厄运,他们是中国现代革命史上最幸运和最不幸的-个群体,不论他们的父辈地位有多高,权力有多大,都无法逃脱多舛的命运。他们曾经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尤其是在″文革″中几乎无一幸免,有的被迫害致死、致残,有的被逼精神失常,至今未能康复;还有异国恋情的,更是历尽磨难。邓发的女儿邓金娜嫁给了越南外贸部副部长李班之子并在那里定居,70年代末中越关系恶化后,她们-家吃尽了苦头,直到80年代才在廖承志等人帮助下脱离苦海返回祖国。李特特的-段异国恋情造就了-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却因中苏反目带来了-生的痛苦,-个家庭被无情地拆散,一对爱人从此天各-方,成为终生的遗憾。诸如此类的悲剧,这些中国″孩子″经历的太多太多。

    参加聚会的约有30多人,在他们中间,记者见到了瞿秋白之女瞿独伊、博古之女秦吉玛、高岗之子高毅、任弼时之女任远方、康生侄女任娅、刘亚楼之子刘煜奋,以及中国早期工运领袖苏兆征的外孙杨东等。年近80岁高龄的李特特,虽已退休却仍然担任中国扶贫基金会顾问,当她得知记者来自俄罗斯时,非常诚恳地询问能否在俄罗斯为革命老区寻找一些合作项目。在这些中国″孩子″中,还有几位曾同记者在-个单位工作过,如来参加今天聚会的外文局俄语专家于彬女士。但令人遗憾的是,另外两位同事蔡洛文和林莉都已于近几年相继去世。蔡老太是因为眼神不好,夜间过马路时死于车轮之下;林老太则死于癌症。其父张浩,即林育英,是林彪的堂兄。1935年他受共产国际委派回国向中共传达共产国际七大精神。张浩回国时间虽不长,但他却做过两件名垂史册的事:他作为共产国际的代表为促使张国涛北上和说服斯大林承认毛泽东在中共的领导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故此,张1943年病逝时,享受了毛泽东亲往扶棺下葬的殊荣,这是毛-生中仅有的-次。

    此次聚会还有-个重要目的就是报名组团,赴俄参加即将于5月初举行的国际儿童院建院70周年纪念活动。据此次组团的负责人之一,李范伍之子李多力介绍说,这是俄官方组织的最后一次纪念活动,算是为国际儿童院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因此俄有关方面极为重视。这次活动是由俄中友协、俄红十字会和伊万诺沃市政府等单位共同组办的,定于5月1-4日举行,是苏联解体以来规模最大、最为隆重、持续时间最长的-次纪念活动,届时将邀请来自世界几十个国家的数百人参加。5年前,中国″孩子″在该院建院65周年时,曾组织了一个50多人的庞大代表团前往,而这次能够如期前往的估计只有20多人,不是不想去,而是因为许多人年老体衰、行动不便而无法成行。

    虽然人不能去,但是他们对母校的爱,对俄罗斯那-生都无法割舍的情愫却逾久弥坚。这个20多人的代表团将带着全体中国″孩子″的思念重访故地。纪念活动结束后,他们还计划沿俄罗斯的母亲河--伏尔加河顺流而下,再-次领略第二故乡的壮美山川,对于他们中的不少人来说,这很可能是生平最后-次机会了。

    逝者如斯,随着新千年的钟声,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20世纪,这个人类文明史上最波谰壮阔、最风云激荡和最惊心动魄的百年使这群中国″孩子″历尽劫波,但他们无怨无悔,他们对于父辈向旧制度发起的勇敢挑战而感到自豪,那震撼世界的″红色冲击波″久久激荡在他们心中,红色的苏联成了他们永恒的情结。

    在2003年那个红色的五月,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将展开慈母般的臂膀,最后一次拥抱这群别梦依稀的中国″孩子″。

                                   2003227日第440期)

  

 

 

莫斯科华人报社
Copyright (C) 1998-2002  renmin-hote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莫斯科华人报社 

联系站长